

-
网站首页
-
中心概况
- 中心简介
- 大事记
- 组织架构
- 企业文化
-
检测能力
-
招商运营
- 会议中心
- 科技服务中心
- 智能网联测试基地
-
新闻中心
- 中心新闻
- 行业动态
- 党建专栏
-
公正性声明
-
联系我们
-
OA登录


-
网站首页
-
中心概况
-
中心简介
-
大事记
-
组织架构
-
企业文化
-
中心简介
-
检测能力
-
招商运营
-
会议中心
-
科技服务中心
-
智能网联测试基地
-
会议中心
-
新闻中心
-
中心新闻
-
行业动态
-
党建专栏
-
中心新闻
-
公正性声明
-
联系我们
-
OA登录
聚焦全国两会报告: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
3月5日上午,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,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。
在回顾2024年工作时,总理提到,高技术制造业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.9%、7.7%,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。
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二次明确提及了汽车产业,“智能网联汽车”已连续两年被提及。历年全国两会,“智能网联”都是汽车界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话题。2025年全国两会,该话题的热度有增无减。而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迭代升级,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的融合发展趋势愈发明显,从车路协同的智能交通体系构建,到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创新与续航里程突破,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重点。
一是总理点名: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
在介绍过去一年工作成绩时,李强总理提到新能源汽车的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。同时提出,持续推进"人工智能+"行动,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、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,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,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、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、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。扩大5G规模化应用,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,优化全国算力资源布局,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。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,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,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。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,更好发挥其在促创新、扩消费、稳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。
二是聚焦两会:那些与新能源汽车密切关联的建言献策
目前,我国汽车产业正加快驶向智能化竞争的“新赛道”,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的格局也将加速重构,新技术不断迭代,新车型层出不穷。预计到2030年,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新增产值将超过2万亿元。 在此背景下,智能驾驶不容错过。 两会期间,来自汽车行业的多位全国人大代表纷纷发声。就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、加速新能源汽车转型、提升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水平等话题,提出了自己的建议。
在新能源汽车领域,多位代表也提出了相关建议。全国人大代表、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建议探索设立限定场景下低速无人驾驶的政策法规,开展夜间低速无人驾驶+补能试点应用,实现从“人找桩”到“车找桩”的转变。同时,他还呼吁推动车网互动顶层设计,构建成熟商业模式,加速市场化推广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表示,现阶段我国充电桩、车载硬件、辅助智能终端等产业领域仍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,亟需构建统一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。他建议加快推进自动驾驶量产,力争2025年建立跨区域、跨省份、一体化的自动驾驶测试验证便捷互认机制,并明确自动驾驶汽车的量产时间预期,力争2026年可支持高速快速路自动驾驶、城市自动驾驶等功能的量产应用。同时,他还呼吁尽快设立自动驾驶汽车专属保险,以降低自动驾驶汽车的推广门槛,并维护驾驶人、乘客和行人的权益。 全国人大代表,广汽集团董事长、总经理冯兴亚今年重点关注培育新质生产力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和践行汽车行业社会责任等内容,表示换电模式作为与充电模式并列的新能源汽车主要补能模式,既符合双碳战略也能有效解决补电难问题,具备明显优势。然而,目前全国乘用车换电站保有量仅4200余座,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,换电建设成本高,企业规划布局整体滞后、电池标准缺乏统一等问题尚待解决。对此,冯兴亚希望加大换电模式政策力度、加快统筹规划布局、逐步统一换电标准等多措并举加速推广。
三是交通运输部部长:物流成本降低,交通领域贡献超三分之二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"部长通道"上,交通运输部部长刘伟披露的数据极具战略意义:2024年全国物流成本降低4000亿元,其中交通领域贡献2800亿元,占比超三分之二。这一成果不仅印证了我国物流体系提质增效的显著进展,更揭示了新能源与货运行业深度融合的巨大潜力。 刘伟部长强调,2025年将继续深化"一单制""一箱制"改革,简化通关流程,提升多式联运效率。这意味着货运企业需加快数字化转型,整合供应链资源,构建"枢纽+通道+网络"的现代化物流体系。同时,绿色物流标准的完善(如碳足迹认证)将倒逼企业优化运输路径,减少空载率,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。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,中国新能源货运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"实干答卷"。这场绿色变革早已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,而是每个新能源行业的从业者触手可及的明天。
来源:新华社